聊聊全球化与同步化

1994 年,《狮子王》在好莱坞上映,第二年被引进中国,成为 1949 年后首部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动画电影。很多人拥有的第一本绘本,或许就是硬壳版的漫画《狮子王》,在他的封底上贴着一个小小的迪士尼防伪标识。

是的,直到 1994 年,中国才解禁了「引进外国电影」的红线。

文化开放对国内的冲击不言而喻。1998 年,《泰坦尼克号》引进,创下票房奇迹。1999 年,国产手绘动画的巅峰之作,《宝莲灯》,就是一部学习迪士尼框架做出来的电影。

到 2001 年冬天,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》引进的时候,国内已经建立了「全球同步上映」的制度基础。

「同步」非常重要。中国融入全球化,地球变成「地球村」的进程,就是「同步」的过程。毕竟 80 年代央视引进的《米老鼠》是美国人 30 年代看的动画;90 年代流行的小霸王,仿制的是十几年前的任天堂 FC,它们代表了中国曾落后于世界的时代鸿沟。

00 年代,文化上的并轨逐渐成为常态。当年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节点是《哈利波特与凤凰社》,从英文新书出版,到买到中文版,几乎没有时间间隔。电影同步上映也逐渐成为常态。

最后,把「全球同步」这件事真正刻成时代烙印的,是苹果。

自 2008 年,苹果逐步推动实现了产品的全球同步发售。2013 年,iPhone 5s 发售时,中国大陆被囊括在首批发售地区里,这背后是工信部,实现了流程上的支持。

这就是伴随我们这代人出生、成长,最重要的时代背景。后冷战时代,分离主义短暂地从世界上消失了,现代工业为全球种下了共识的种子。一代小朋友,不分国籍、种族地,在同一文化土壤里成长:读哈利波特、看玩具总动员、去迪士尼乐园、玩马里奥,我们从这些作品里学会勇气、友情、爱心、知识、纯真、诚实、希望……

至于现在,分离主义再次抬头,「逆全球化」、「新冷战」成为热词,都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日薄西山。很难具体定义这个转变从何时开始,但它确确实实在当下的世界中已经发生了,并且在不断的加深。

总之,那个短暂的,以全球化为背景,依靠普世价值滋养共识土壤的时代,也因此被掐灭。只剩下去迪士尼、环球影城的时候,我们还能尝试着,勾住一下它的尾巴。